上禮拜上地理課時,老師正在講中國對日本造成的文化影響,並提出一個問題讓我們討論。當時並沒有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作出非常快速直接的反應,之後想想,真令身為台灣子民的我汗顏。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,老師是這樣問的:
  「如果你剛交了一個外國朋友,你會送什麼最能代表台灣的東西給他當做見面禮?」
  老師連問了幾句,似乎總是只有那幾種答案,臭豆腐、珍珠奶茶、甜不辣、蚵仔煎,都是些很常見的飲食,我甚至想到了檳榔。在我腦中閃過這個答案時,我有點吃驚,原來台灣人所呈現的印象,不是穿著火辣的檳榔西施,就是嚼著檳榔,甚至亂吐檳榔汁的這兩種人。這還讓我想起一件從別人口中聽來的趣事,事情是這樣的,有個外國人來到台灣,常常在路上看到東一攤西一塊的「血跡」,甚至有人就在路旁「咳出血」,他心中覺得奇怪:台灣人的身體怎麼都這麼不好,動不動就吐血?後來他才知道,這是台灣特有的「檳榔文化」。我必須要說,檳榔並不是一個很值得炫燿,並且拿來當做見面禮的東西,但從老師一問這個問題,我就想到這個答案可以知道,台灣已經給人這樣的一個感覺。
  現在回到正題,沒錯,大家所想到的這些答案,確實足以代表台灣,也不會像檳榔一樣上不了檯面,而我們天天在喝的珍珠奶茶,還是只有台灣才有的。但老師提供給我們的答案,才真的讓我感到恍然大悟,原來台灣還有這些東西可以分享:書法、中國結、筷子,甚至為你的外國朋友取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,就算是取個如花,他們也會覺得這個名字真是美得不得了。筷子是源自中國的,現在也只有一些東亞國家會使用筷子,老師說,將來如果交了一個外國男友,吃飯時在他面前放上一副筷子和一盤花生,他絕對拿它沒輒。經老師這樣一說,我才發現,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餐具,是這麼值得我們驕傲的,因為我們會使用它。
  一個民族最大的悲哀,就是忘了自己是誰。
  但是,在西方文化不斷向外傳播的今日,我們已經忘了毛筆怎麼提,只知道用原子筆寫字,甚至用鍵盤打字;我們已經不再學習怎麼刺繡,只會打毛線送給喜歡的人;我們已經不再在意牛郎與織女的相會,只會在西洋情人節那天表達愛意;甚至有些時候,想要說出某一個詞語時,卻只記得英文的說法,還得想一下才能轉換成中文。雖然說這是一個多元文化不斷交流的世界村,一定會時時需要汰舊換新,增加自己文化的內涵,並補強其不足,但有些時候,像要送外國朋友見面禮的時候,我們已經忘了太多,太多屬於我們自己的美。這也不難讓人感到奇怪,為何西方文化可以輕易進駐我們的生活,難道西方文化真的這麼完美嗎?不,那都是因為我們反對我們自己,所以我們注定要喪失某些主先遺留下來的智慧。
  每當提到英法戰爭圓明園被毀,而其大部份殘留的文物卻在其他國家展出時,大家總會形容英法兩國就像竊賊一樣,法人雨果就曾經這麼說了:「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,今天,帝國居然還天真地認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。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。」我很佩服雨果能夠寫出如此義正辭嚴,毫不保留的真心話,但我們這麼想吧,如果圓明園今天沒有被掠奪,甚至沒有被摧毀,她能夠保存到什麼地步?如果不是因為人類好勝的心理,她會受到這麼大的重視嗎?我想,人都會這樣的,當一件珍貴的物品被搶走時,人會感到忿忿不平,會想要再度擁有它;但當這樣東西好端端的沒發生什麼事,人就會開始視而不見,不見其珍貴。今天法國能夠如此珍而重之的保存她,我們必須謝謝他們,因為當遊客走進羅浮宮,觀賞著圓明園遺跡時,他們會說這是「中國」的東西,而不是「法國」的東西,他們會讚嘆中國人的庭園藝術,而不是法國人的。我想,如果今天圓明園是在中國展出,當遊客天天都在觀看同一類型的中國建築時,他們不會覺得圓明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,但因為圓明園現在身處於異國之都,所以她可以吸引更多讚賞的眼光,她可以成為發揚中國文化光芒的功臣。就像余秋雨在《道士塔》裡所提到的:「是他們的長途跋涉,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光明」,但很顯然,敦煌的事件並沒有停止,因為還有後來的圓明園;很顯然,王道士身後,還有另一個王道士。被世人遺忘的文化寶藏,被中國人遺忘的文化寶藏,我們已經沒有資格爭論它的歸屬。
  再舉個例吧,最近有關於繁體字去留的爭議一直被提起,我的想法是這樣的:簡體字永遠無法取代繁體字。這和政治的立場沒有任何關係,這和我們文化的去留有關係。我在某個網站上看到對於這個議題的兩種極端看法,有人說簡體字缺少生命力和歷史的厚度;有人說外國人覺得簡體字比較好學,所以在世界貿易上佔有優勢;甚至有「台灣人」說因為繁體字的關係,考試讓人很頭痛。我不禁想問了,自己國家的文字,難道需要靠外國人覺得好不好學,來作為我們評斷繁簡體的好壞?難道因為國文成績不好看,所以我們一股腦兒將五千年來的智慧通通拋棄?我想就是有這種膚淺的人存在,所以繁體字的去留還能「產生」爭議。
  或許有人認為我只是一昧批評簡體字,卻不提供可以支持的論點,好像又和政治沾上一點兒邊了,那我現在就可以說,繁體字的英文是「Traditional Chinese」,而簡體字的英文卻是「Simplified Chinese」。繁體字是「正統」的,而簡體字是「簡化過」的,或許我這樣說你還是沒辦法了解其中的差異,甚至還會覺得簡化過的比較好學啊,這樣不是比較好嗎?那我再舉個例子,我說簡體字就像現在流行於青少年之間的「火星文」或「注音文」,火星文和注音文就更離譜了,它們甚至連字的本體都拋去,只留下發音的基礎。當我們面對一連串注音和符號所組成的「詞語」甚至是一整個「句子」,你就會了解,像這種簡化過的東西,一定有它的弊端在。或許有人會說,怎麼會呢?這樣打字起來不是輕鬆得多?
  試問,如果一本書裡頭,舉目所見無一不是注音和符號,有時候同一個「ㄓ」必須分飾好多角色,你能夠看得懂嗎?我想就算是火星人自己也無法翻譯。青少年的次文化其實並不是正統的文化,而且比起經過好幾千年累積而成的文化,變更的速度不曉得快了多少,就像我們現在已經不常從青少年口中說出「LKK」來形容老年人了。簡體字,將筆劃過多的字一律轉換成簡單的一種中文,常常會出現「同一個樣子,卻是完全不同的意義」的情形,像是「後來」的「後」和「皇后來了」的「后」,簡體字寫起來就是一樣的「后」。甚至有離譜到將一個字簡化成其部首的,那更是荒誕不經。
  或許那些認為簡體字較方便的人無法了解,祖先是花了多少時間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字的,從一開始不知其所然的圖畫,到現在的中文,是不斷的,不斷的在演變。文字的發展只有持續向前進,隨著時代的進步發明越來越多的文字,它只會更繁複,而我們也只能跟著學習。但說到越來越簡化的文字,我想除了簡體字,找不到第二個例子。有人做過調查,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文字之一,這表示我們的祖先發明出其他民族發明不出的偉大文字,但今天他們的子孫卻想將之拋棄,這真的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悲哀。
  文化,結合了時間和空間的差異逐漸成型的民族特色,是不允許被輕易抹煞的,如果我們捨棄了它,就等於捨棄了整個民族的榮耀。地理課本上有寫著這麼一段話:「當我們學習世界各地文化時,會發現各種生活方式都是最適合當地環境下的產物。」西方文化不一定便適合我們,我們可以吸收它好的地方,但我們不可以捨棄所有的固有文化,我想這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好好深思的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sta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